【卡內基好文】突破負面思維:如何將職場中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能量
想像一下:你正在開車去上班,外面下著雨,而且你已經遲到了。當你到達公司時,團隊會議已經開始了。會議結束後,你打開電子郵件,發現兩位客戶需要立即協助,還有一封同事的信,告訴你他們負責的部分會延遲,影響到你們一起在做的專案。
就算只遇到其中一個壓力事件,開啟這樣的一天也很容易讓我們在工作時陷入負面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往往會導致消極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
在人類情感的廣大光譜中,科學家將我們的情感歸納為五種核心基本情緒:
- 喜悅
- 憤怒
- 恐懼
- 厭惡
- 悲傷
你會發現,這五種情緒裡只有一種是正面的。不幸的是,負面情緒通常會引發消極的想法,這其實是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之一。這種現象叫做「負面偏誤」,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天生比較容易悲觀,而不是樂觀。
自從原始人時代開始,每個人類都會關注這五種基本情緒,尤其是對恐懼的本能特別敏感。這些情緒讓我們的祖先避免被劍齒虎吃掉。恐懼和其他「負面」情緒會觸發「戰鬥或逃跑反應」,釋放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進入血液,幫助我們應對危險情境。
在現代職場的叢林裡,我們的本能反應和壓力荷爾蒙也像我們祖先一樣運作。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在工作中產生消極想法。
為什麼在工作中我們會這樣?
如果原始人知道公司內部會議上的簡報壓力,或許他們會覺得劍齒虎沒那麼可怕。工作場所充滿各種壓力源,所以我們在工作時,容易陷入「負面偏誤」的思維模式。工作上的悲觀情緒可能來自於多種原因,並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例如,當一個人在職場中感覺不安全時,他可能會產生這樣的不利想法:「沒人會聽我說話」、「如果我說錯了話,我就會出事」,或者「這個團隊永遠不會合作順暢」。這通常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
對自己的技能或知識缺乏自信的人,也容易產生「我永遠無法完成這個專案」或「這個期限我絕對做不完」這樣的想法。管理者和領導者若缺乏自信,可能會認為「沒有人會把我當作領導者」或「他們永遠不會追隨我」。
不管我們在工作中面對的是哪種壓力,都可能讓我們陷入消極的思維中。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哪些情況會導致這樣的情緒,我們就能重新框定自己的思維,朝著更正面的方向前進。
消極思維的表現形式
幸運的是,心理學家已經將消極思維分類為幾種容易識別的模式,稱為「認知扭曲」。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思維類型是重新框定這些想法的第一步。常見的幾種消極思維模式包括:
- 非黑即白思維:相信事情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沒有中間地帶(例如:「雖然專案的一部分很好,但我整體表現依然很糟。」)
- 過度簡化:忽略細節,支持一個過於廣泛的負面想法(例如:「我不在乎同事對我微笑,我知道他們其實討厭我。」)
個人化:認為自己要對無法控制的事件負責(例如:「客戶沒有回覆我們,這意味著我沒能在期限內完成。」)- 心理過濾/選擇性注意:在一片正面當中,只關注某個負面細節(例如:「我收到了一條不好的評論,所以其他的正面回饋都不重要了。」)
- 讀心術:認為自己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例如:「我猜那個同事討厭我,因為他從不跟我說話。」)
- 災難化思考:相信最壞的情況會發生(例如:「我的老闆安排了會議,所以我應該是要被炒了。」)
- 直接跳到結論:在幾乎沒有真實證據的情況下做出假設(例如:「我的主管沒有立即給我專案回饋,所以我一定做得不好。」)
這些消極思維模式會滲透到我們的想法中,拖累我們的表現。當我們陷入負面思維時,我們的創造力會下降,生產力也會降低,甚至可能引發健康問題,使我們無法工作。正面思維和成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個簡單的方法,幫助我們重新框定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通常不會去深入分析我們的想法。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有意識,但只是停留在表面。然而,當我們陷入消極思維時,就需要仔細觀察,這樣才能重新界定,將這些想法轉變成更有幫助的甚至是積極的想法。
重新界定消極思維的目標,不是去阻止負面情緒的發生。正如先前所提,這是天性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重新界定消極的想法,克服它們,並成為更快樂、更自信的人。
一個重新界定消極思維的好方法,就是每天練習「積極肯定」。想像你會對朋友或家人說的正面話語,然後用這些話語來激勵自己,並真心相信它們。此外,請用現在式來表達,因為將事情作為事實來陳述,能夠幫助你實現它們。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成功積極肯定句:
對員工來說:
-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我做得很好
- 我是團隊中有價值的一員
- 我的好想法能讓公司受益
對管理者來說:
- 我是其他人的正面榜樣
- 我在幫助員工發揮他們的最佳表現
- 我在會議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對高階主管來說:
- 我展現了公司的使命。
- 我的言行能激勵他人
- 我是一個關心員工的好領導者
這些成功的肯定句可以幫助你在工作中保持正向態度,避免消極思維。如果想了解更多卡內基訓練可以如何幫助你與團隊的工作生活更積極正向,歡迎與我們聯繫 www.carnegie.com.tw
作者:Joe Hart 文章出處
2024-09-16
分享本網頁網址